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10月3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赵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局长季正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吴忠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吴忠民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在大会发言和平行论坛阶段,多位学者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议题分享学术观点。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使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从历史方位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成果,新时代伟大实践是其深层逻辑;从思想内涵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创造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思想标识;从精神品格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新文化,充溢着新时代的文化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民卿谈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性存在,而不是静态的结果性存在;是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制的被动性过程;是两种文化差异融合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同质叠加或物理拼盘的过程。“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是内在联系、相互包含的一体化过程,而不是相互割裂或相互替代的两个过程。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一个向前延伸、向后展开的知识生产过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代尧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为思想之源,立足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当代实践,构建体现中国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这一构建过程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世界现代化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讨论,揭示世界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主持大会发言阶段。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