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首页>工作动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详讯

发布时间:2024-07-3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为更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7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扩大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副院长任卫东主持本次研讨会开幕式,副院长李晓华研究员主持研讨会第一单元并做学术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金哲,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天津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张翼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全景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把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全面落实好中国社会科学党组工作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研讨环节,与会主要专家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会议主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研讨。
  张志强研究员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彰显的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史瑞杰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两次强调“突出”和“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决定》第二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充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牵引作用。《决定》在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也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爱丽研究员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决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而深远。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带来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将推动改革最活跃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领导干部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全社会的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必将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金哲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力量的增长。中国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以合作促安全。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能。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
  李晓华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体制机制和政策仍然存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更快培育与发展,要围绕从前沿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创新到市场开发、大规模产业化等创新链、产业链循环中的堵点卡点,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市场体系、开放体系、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沈跃春研究员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五项改革任务,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改革任务既有延续又有拓展,更加突出民生保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对健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做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马峰副研究员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书写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新篇,是巩固发展“两大奇迹”的主动抉择和战略之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