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林建华:确保人民群众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获益

来源:《实践》2024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4-09-05
字体: 打印
分享: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党积淀的宝贵经验之一。当前和今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人民群众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获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最大政治”,是“国之大者”。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两个重要论断,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其中,前者是从党的性质宗旨立场的维度提出的,后者是从党的使命任务目标的维度提出的。在新时代中国,什么是最大的民心?答案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两个“最大的政治”的叙事话语和逻辑机理就贯通起来了。“最大的政治”,根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源于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积淀的宝贵经验之一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概括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大处讲,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是一项伟大事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们在团结奋斗中形成了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伟大力量。
  从远处讲,百余年风华,人民写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半条被子”故事的当事人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延安,这个红军长征最终的“落脚点”、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是陕北人民用小米滋养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木船划出来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毛泽东指出:“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党总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
  从近处讲,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四十余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实践表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生动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深入推进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改革,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具体地讲,其一,“为了谁”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优不优”的拓展和提升,如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劳有所得到劳有厚得、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等等。其二,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其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更要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推向前进。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其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待,改革只有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实践出真知,经验鉴来者。过去,我们做到了确保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益,从全面深化改革中获益;新征程,我们同样一定能够确保人民群众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获益,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获益。我们要一如既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民新期待,确保人民真正获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定》把握的重点之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聚焦聚力,方能事半功倍。“七个聚焦”,每一个都旨在确保人民群众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获益,特别是其中的五个聚焦,更是最具直接性、可操作性。这就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五个聚焦,在《决定》中具体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框架之中。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建设的框架中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人民群众获益,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具体地讲,其一,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其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其四,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方向已经指明,目标已经擘画,举措已经厘定,道路已经铺平。翻开2万余字的《决定》,15个部分、60条任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气势恢宏、气象万千的改革蓝图。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立命为生民。确保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门大学问、真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撰写的序言中强调:“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坚定促进派、当积极行动家,以钉钉子精神提高执行力,扎扎实实把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部署付诸实践、见诸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花”,一定能够结出更多高质量发展之“果”、人民群众获得最大收益之“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