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马 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城市建设价值意涵和实践意涵探析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07-29
字体: 打印
分享:
  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全面、科学地擘画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阶段,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指南,也体现了人民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涵和实践意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城市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的新经验、新选择和新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城市文明也是其题中之义。千百年来,城市文明始终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形式之一,也承担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职能。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绘就了中华文明的传奇和辉煌。今天,在摒弃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桎梏的同时,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拓展中孕育,成为被激活现代活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空间载体与外在具现。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资本,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原因。孕育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最新成果的人民城市,必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促进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涵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城市成为承载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成为延续至今的发展“中心”。城市建设必然承载着一些基本的居住、生活、防卫等需求,但是当它在社会大分工中实现文明的跃升之时,其本身也蕴含了艺术的意涵和价值的意涵。在私有制基础上,即使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加持,在高大恢宏的建筑背后,城市建设也摆脱不了以资本为中心、为少数人牟利的本质,城市现代化文明的价值意涵也成为资本文明而不是其创造者人民所有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承担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作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涵。从根本上讲,“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这与西方现代化赋予城市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有着本质不同。实际上,人民属性才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本质属性。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时,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也是其根本价值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带动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奇迹,创造了“深圳速度”,也让深圳从一个渔村发展为世界级的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新的内涵也在积聚,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从擘画到落地,翻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发展价值也发生了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将“完善城市化战略”作为新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之一,并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这为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12年我国万亿GDP城市仅有7个,上海成为第一个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增至24个,有6个城市GDP突破2万亿。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 267万人,城镇化率为66.16%。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民城市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和建设道路,城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也更加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对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人民城市是党的二十大面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因此,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也要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城市建设不仅是承载人民幸福的平台,也是展示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舞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与治理同样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要求我国城市建设必须体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体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和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城市建设要全面体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根本价值,做大做强城市发展的根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价值。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雄安新区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建设人民城市的价值属性,也体现了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依靠谁、为了谁是任何一个现代化模式形成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与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价值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追求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西方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忽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这种赤裸裸的人身依附关系下愈发不可调和,进而生发出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经济危机、社会失序等现象”,从而使得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成为西方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伴生品,将资本的“反文明面”无限放大、无法纠正,背离了人的现代化的初衷。而且西方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也不可能走向人民的现代化,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决定的,以资本为依托的各种利益集团绑架国家的发展成为必然。因此,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彰显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之中,它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参照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此外,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的探索,还是在推动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都必然是人民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人民城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有益经验,但不能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而且,“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城市文化既体现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建筑之美中,也体现在城市里人的日用而不觉的生活中。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共同构成了人民城市独有的中国特色和人民属性,使得城市现代化建设从属性上真正摆脱了西方现代化背景下物质主义膨胀与精神世界萎靡、堕落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被赋予了现代化文明的物质载体,也让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具有了文化的主体性,并统一到人民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活动中。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红色基因所彰显的自信自强精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承载着人民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所有权回到人民的手中,这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才获得的。红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然构成,这种构成也必然反映到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之中。“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被创造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脉相承性和继承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且,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富裕,还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价值所在。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精神价值的主线。这条主线既包含走自己的路的全部价值归一,也包括传承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属于什么人的问题。人民城市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这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红色政权的本质特色。城市既是一个空间载体,也是一个精神文化价值的载体,城市的物质形态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传承。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的人民城市,自然要传承红色文化并将其内嵌于人民城市建设之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彰显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仰是人民城市建设一以贯之的精神价值。
  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自信自强,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时代,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坚定“四个自信”,坚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新时代新征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人民城市建设,实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进程中要彰显出自信自强的精神价值,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在“东升西降”的时代大格局、大背景之下,使人民城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和坚持独立自主不依附于西方而走向现代化的“样板”。建设人民城市,人民至上不但是时代所需、发展之要,更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人民的现代化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首要发展价值,只有坚持人民属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方案。
  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意涵
  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伟大创造之中,孕育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产生的,并不断实现创造性发展。“70多年前,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站起来’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全社会之力建设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旨在通过现代化让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真正‘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重新步入轨道,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继续发挥实干精神,建设人民城市,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人民城市建设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并将其作为实践意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依托的现代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五大文明’齐头并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化了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科学认识,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解构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框架”。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完善新时代城市化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人民城市。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创新的实践意涵,努力将城市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文明和制度优势的展示窗口。创新是第一动力,更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科技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而且包括制度创新,形成全新的制度文明。“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人民城市建设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重点是在更高水平的“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出人民城市的建设规律,形成制度性、体系性的高度文明化的成果。既可以对国内其他地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形成经验输出和带动效应,又可以立足人类现代化文明探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原始制度创新与原始科技创新的融合,将人民城市建设成高端原始制度创新带动的高端服务业与原始科技创新带动的高端制造业交融的载体,成为制度文明的汇集之地、输出之地,打造创新惠及人民的现代化发展范例。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在长期总结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现代化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概念。“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制度构建不再是简单的经验形成和推广,而是整体性的成套制度体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理念为引领、以机制为模具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城市建设和管理相辅相成,建设提供硬环境,管理增强软实力,共同指向完善城市功能。要加快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都要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曾经发挥过推动作用,展现出它的文明一面,但它的“反文明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远大于它的文明一面,在当今国际社会日渐破产,丧失吸引力。因此,在世界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探索一种全新的非西方的现代化制度文明,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求解人类未来发展方案的需要。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需要在重新建构的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化模式中经过实践而孕育。当然,“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但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建设人民城市不单单被赋予了带动中国自身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也被赋予了探索更好制度的重任。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绿色和开放发展的实践意涵,形成绿色与开放交相辉映的高水平发展平台。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绿色发展, 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围绕碳中和、碳达峰推进城市绿色建设,不但要让环境有绿色改善、让人民有“绿色”感受,而且要形成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治理体系,让人民在绿色发展中感受环境美丽的同时,记得住乡愁,得到发展实实在在的实惠,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将人民城市建设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高地、双循环的耦合地、国际循环的端口。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以开放服务人民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开放形成新一轮发展的中国机遇,带动中国整体的服务业、制造业向中高端位移,实现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耦合,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富裕机会和发展机会。
  人民城市建设体现了共享发展的实践意涵,扎实推动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家园。共享发展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特征。推进现代人民城市建设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共享发展的要义,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老路,西方社会发展中两极分化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它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成员对立的根源所在。“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一是建设共同富裕的人民城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探索、完善人民共同富裕机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结构特别是财富与收入结构更加优化,调动社会成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人民城市建设中。另外,要不断促进共享发展,健全共享发展机制,将“人民城市”建设成机遇之城、机会之城。“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加大力度促进社会流动,增强向上流动的动力,形成人人辛勤劳动皆可获得成功的环境与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棚户区、老旧住宅的改造力度,不能一边霓虹璀璨、一边垃圾遍地,要维护人民的居住正义与居住尊严。
  二是建设秩序与活力相统一的人民城市,让人民在社会活力创造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秩序与活力是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之时,将秩序与活力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方面要求“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防止轻视劳动、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坐享其成、消极躺平等不良思想滋长蔓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形成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路径,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展现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现代化人民城市成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路径、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可能、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空间的美好家园。
  人民城市建设要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意涵,建设人民安全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重要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无论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可见,在新征程上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打造人民安全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面对城市发展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面对新发展阶段对城市发展及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更高目标、更高标准,新时代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出发点,探索和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新时代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治理的规律和路径,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建设人民安全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一方面,要使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城市空间设置优化,建设更加全面的城市安全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建设多元合一、专兼结合,以及职业化与专业化深度融合的人民安全应急队伍体系,更加突出专业性、技术性特征。另一方面,控制人口密度,形成多中心,主中心区与卫星区多元、分散、一体协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分散城市人口、资源、产业构成,增强城市功能组团发展,提高城市应对各种风险能力,加强城市在极端状况下的自主运行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建设,以城带乡、以城促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市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结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结语
  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人民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至上理念统领人民城市建设,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新时代“赶考”精神的价值灵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建设,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布局的大项目,还是社区发展与治理的细微处,都要把人民至上、民生为大贯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出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这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要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出发,面向“十五五”和中长期发展要求,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久久为功,也要下好绣花功夫,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新局面,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城市现代化路径之中,彻底摒弃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以资本为中心的路径。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人民城市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重要展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