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首页>学术研究与课题>成果速递

林建华:新型举国体制是科技治理体系中根本性的顶层设计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首要一条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懂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道理,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历来高度重视举国体制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由此,更加重视新型举国体制,形成拥有强大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生态,就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应该有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我们“要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并先后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重要论断。
  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中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发挥着体制支撑、力量凝聚、目标引领、创新示范等作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属性是“体制”,其规范作用与保障功能介于法制与机制之间;关键在“举国”,即强化党领导下的国家科技动员,但是,“举国”不仅仅是举政府和国家财政之力,也包括举市场多元主体、社会各界之力,综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协同发力;特点在“新型”,即主动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竞争形势和发展阶段,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国与国之间战略博弈、激烈复杂的新型国际关系形势等。
  新型举国体制的主要内涵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理解和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两个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新型举国体制诞生和发挥作用的时代大背景、体制大环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明了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载体、抓手。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从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攻克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这就要求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使政府更有为。推动用市场驱动和经济手段解决科技创新工程或战略项目立项、决策、预算、利益分配等问题,做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使市场更有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从政府内部协同转变为众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新型举国体制,是由国家主导、众多创新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更加注重所有创新主体之间的统筹联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合力,而不再主要依靠严格遵守自上而下的“嵌入”指令,即主要由政府主导的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内部协同。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政产学研用金”的深度融合,强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共同构建完备高效、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商品导向。新型举国体制,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既注重技术链也注重价值链,既注重产品也注重市场表现,兼顾各方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不断激发和释放科技主体的创新活力。这就是说,新型举国体制既考虑实现目标,也考虑投入产出效益,从而使技术、研发、市场、产业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因此,新型举国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驱动,尊重创新、创造、创业的价值,注重激发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以新业绩展示新体制作用,从而在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从结构性集成转变为系统性耦合。结构性集成,强调创新要素集约化、规模化,突出创新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合力。新型举国体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集聚创新要素,更加注重创新要素的系统性耦合。系统性耦合,强调创新要素体系化共享、协同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突出创新要素同频共振、集群发力,形成结构更优、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整体合力。新型举国体制,将谋事与谋势、谋当下与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生态由以创新链为主拓展到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同数字技术的高度结合。中国在数字技术上与西方在某些方面处于差不多的起跑线上。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甚至已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第一梯队。在战略任务层面,我国已经对数字技术作出系统性战略部署。新型举国体制运用到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上,数字技术所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步带动国家创新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而转型所带来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跃升将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和扩散应用,释放数字技术所带动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反过来又将新型举国体制带入到人们意料不到的新高度。
  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加注重遵循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回答集中哪些力量、如何集中力量,如何办大事、办好事,解决降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纠偏、纠错的成本问题,都必须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用求是的态度、正确的思想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科学、更加有序、更加高效,更加可感可行可证。
  ■ 新型举国体制目标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举措,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新型举国体制,要以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为前提,以“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以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
  构建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观念、全局眼光和辩证思维加以谋划、推进实施。
  必须更加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取得的一切成效都根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其最大优势也体现在这里。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这是首要的一条。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科技治理方式的深层次变革,也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因素。
  必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必须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莫道前路多险阻,再闯关山千万重。加快构建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归结起来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的科技强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