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人员
在职人员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概况>在职人员>研究员
在职人员
首页>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概况>在职人员>研究员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概况

刘亚秋

发布时间:2024-07-17
字体: 打印
分享:
  
  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社区研究、中国社会学史、文学社会学、社会记忆理论、口述史、知青史。
  主要研究成果
  刘亚秋:《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21年,
  刘亚秋:《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刘亚秋:《家”何以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刘亚秋:《特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与重建社会性联结》,《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5期。
  刘亚秋:《口述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难解之题》《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1期。
  刘亚秋:《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刘亚秋:《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社会》2018年第1期。
  刘亚秋:《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
  刘亚秋:《中国社会学的人文转向——以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为基础》,《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刘亚秋:《“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前沿:社会学的历史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2013年第2期。
  刘亚秋:《将文学作为“田野”的可能——以记忆研究为例》,《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2期。
  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刘亚秋:《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2期。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刘亚秋:《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论个体记忆的社会性》,《社会》 2022年第 4期。
  刘亚秋:《危机下的学术群体 当代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研究》,《社会》2007年第6期。
  课题情况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潘光旦社会学思想研究”(2021);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构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2021)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