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首页>图片新闻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12-26
字体: 打印
分享:
  近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研究部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探索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学习时报》等期刊资深编辑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沿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任卫东致开幕辞。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基调、主旋律,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响应这一时代召唤,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任卫东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地感谢,期待大家共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任卫东副院长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随后在第一单元研讨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顾昕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林闽钢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林卡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顾昕教授以《走向发展型福利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题作了分享。他指出,中国发展模式转型亟待社会政策理念大变革,其方向是重建一个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福利国家。发展型福利国家的要点在于,政策变革方面构建以推动向上社会流动为中心的社会政策,治理变革方面践行社会治理理念、走向协作互动治理。
  林闽钢教授以《如何重构家国一体的养老服务体制?》为题作了分享。在对传统养老模式中家国共责的双层构造和现代养老服务体制的结构化转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式养老发展的方略,即构建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政策体系、社区社会服务的平台(载体)作用充分发挥的社会服务国家。
  岳经纶教授以《作为现代国家基本特征的福利国家》为题作了分享。在系统梳理福利国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他指出“福利国家”一度被妖魔化、窄化,甚至被“宣判死刑”,比起被视为为穷人提供福利或者作为公共供给的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和经济治理方式,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
  林卡教授以《北欧国家市场与国家关系的探讨及其政策效应》为题,深入分析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特质,阐释了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他表示,北欧模式在改善国家与市场关系方面有借鉴意义,尤其在民营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领域。基于此,他建议通过加强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改善再分配机制以及培养社会信任,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实践指导。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刘翔英、《探索与争鸣》编审李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戴菁,分别围绕各自期刊平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已经取得成果、关注的重点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研讨会第二单元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岳经纶教授主持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白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蒙、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王天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赵晰分别作发言。
  研讨会第三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冯希莹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昕作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刘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潘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王燊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骥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雯分别作发言。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副编审李文苓、《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吕红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研究部主任韩克庆,分别从研究选题、学术创新与学术意义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对公共支出、收入分配、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绿色消费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也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国家与家庭的关系、省以下政府的关系等展开了深入分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益视角和思路。
  研讨会合影